熒光光譜儀由光源、激發光源、發射光源、試樣池、檢測器、顯示裝置等組成,是一種定性、定量分析的儀器。接下里為您介紹
熒光光譜儀的發展歷史。
第一次記錄熒光現象的是16世紀西班牙的內科醫生和植物學家N.Monardes,1575年他提到在含有一種稱為“LignumNephriticum”的木頭切片的水溶液中,呈現了極為可愛的天藍色。在17世紀,Boyle(1626—1691)和Newton(1624—1727)等著名科學家再次觀察到熒光現象。之后熒光就引起了許多科學家的研究興趣,熒光分析方法也越來越多的被應用到生物和化學分析當中。
當然熒光分析方法的發展,與儀器應用的發展是分不開的??傮w來說,熒光光譜儀自問世以來經過了三個階段的發展過程:
(1)手動式;
(2)自動掃描;
(3)微機化。
19世紀以前,熒光的觀察是靠肉眼進行的,直到1928年,才由Jette和West提出了第一臺光電熒光計。光電熒光計的靈敏度是有限的,1939年Zworykin和Rajchman發明光電倍增管以后,在增加靈敏度和容許使用分辨率更高的單色器等方面,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階段。1943年Dutton和Bailey提出了一種熒光光譜的手工校正步驟,1948年由Studer推出了第一臺自動光譜校正裝置,到1952年才出現商品化的校正光譜儀器。
熒光光譜儀被廣泛應用于化學、環境和生物化學領域。熒光光譜儀是研究藥物與蛋白質相互作用的常用儀器。藥物與蛋白質相互作用后可能引起藥物自身熒光光譜和蛋白質自身熒光(內源熒光)光譜以及同步熒光光譜的變化,如熒光強度和偏振度的改變、新熒光峰的出現等,這些均可以提供藥物與蛋白質結合的信息。